问界新M7大爆背后,是华为硬实力的体现
- +1 你赞过了
问界新M7自上市以后,销量一路狂飙,半个多月大定破5万,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一点小小的震撼,但问界新M7能够起死回生,也并非全是华为效应的功劳。
最近两个月,「遥遥领先」频繁出现在网络上,华为Mate 60系列的突然上架点燃了整个互联网,5G芯片回归浇了一把大火,在外界看来,问界新M7上市顺理成章吃到了这波最大红利,因此才能创造销量神话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问界M7为什么销量不佳?
要讲清楚问界新M7为什么爆火,就要先厘清旧款为何败走新能源市场。问界M7发布之初也是声势浩大,官方宣传48小时订单量破5万,72小时破6万,看似又是一个「遥遥领先」的神话,但事与愿违,王炸开局最后却拉了。尽管李想今年向外界表示问界M7上市打残了理想ONE,才导致后者提前退市,却依然无法掩盖问界M7后期低迷的销量。
事实上,问界M7的销量问题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,其上市首月仅交付1100台,直到今年年初也不过月销1700台,年交付更是只有2.5万台。可以发现,问界M7自打一开始,就并没有获得太多认可。
问界+华为,能力毋庸置疑,提前抢滩登陆,抢占智能化山头,给所有新势力车企上了一课。但对于车而言,智能化只占一小部分,综合产品力才最重要,而问界M7恰恰输在了产品力与定位上。
作为一款中大型七座SUV,问界M7的轴距只有2820mm,比小弟问界M5的2880mm还要小,更别提后来的竞争对手理想L8的3005mm,就连低一级的大五座车型理想L7都有3005mm轴距。在有限轴距下,无论问界M7空间优化能力如何出色,其乘坐空间面对同级车型都没有太大优势。
问界M7前悬架使用麦弗逊式悬架,后悬架采用与保时捷Macan相同的H型四连杆,用料在当时还是颇具诚意。但问题是,理想之后推出的理想L8和L7都用上了空气悬挂,问界M7与之相比就算底盘调教再优秀,纸面参数与宣传层面就还是落后很多。
更别提后来的安全性问题,导致问界M7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中心,进一步拖累销量,在竞争激烈的30万元价位逐渐成为吊车尾。
问界新M7做了哪些?
在吸取旧款教训后,问界新M7重新调整自身定位,主动更换赛道,既然打不过理想L8,那就打你的理想L7。这就好比原先是跑车跟跑车比极速,现在换个家用车来比,双方的硬实力差距让问界新M7好打很多。
过去被不断吐槽的2820mm轴距用来做七座中型SUV确实略显仓促,但改成大五座之后可以发挥的空间就大多了,虽然拿来做六座依然有些牵强,但对于一些不在意三排空间的用户也能接受。这么一改,内部空间有所改善,起码面对同价位车型有的一拼。用户面一旦打开,问界新M7的产品力就开始凸显。
2023年以来,智驾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,并且逐渐被更多用户所重视,问界也是早早推出问界M5智驾版,凭借华为优秀的ADS 2.0智驾系统收获良好反响。作为技术大厂的小鹏,也迎来自己的发力时刻,无论是小鹏G6还是新款小鹏G9,智驾版本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版本,这也说明智驾已经成为用户选购新能源车型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问界新M7弥补了旧款没有智驾的遗憾,用上华为ADS 2.0智驾系统,同时官方宣布将在年底开放全国无图NCA城市智驾功能,而同期小鹏只开放了四座城市,年底开通50城;理想年底开通100城,可见华为智驾能力已经遥遥领先于行业。
加上安全性方面加强,以及价位下探至25万以下,智能化拉满的问界新M7在内卷加剧的新能源时代全面发力,在产品层面就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。
问界新M7的销量神话如何铸成
不可否认,华为Mate 60系列的诞生以及5G芯片回归彻底打破美国封锁,极大刺激了国内用户的爱国情绪,但要将问界新M7的逆风翻盘全数归结于此,还是太过于武断。
问界新M7半个多月破5万大定的数据放眼整个新能源市场,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。以目前新势力品牌排名第一的理想为例,单月订单量也只破4万,受限产能只能交付3.5万左右。也就是说,问界M7一款车型就超越了理想所有车型的销量总和,仅凭华为效应可能吗?
自华为Mate 60系列在8月29日发布之后,到问界新M7上市这段时间内,在售的问界M5并没有出现销量上涨的情况,反而还跌出了周榜榜单,周销量不足700辆。可见用户在面对流量之时,依然保持清醒,产品力才是硬道理。
同样拥有华为基因的阿维塔11,在推出鸿蒙版之后,智能化提升明显,加上华为ADS 2.0强大的实力,9月也交出了3080辆的好成绩,环比上涨超过50%。再一次印证了「打铁还需自身硬」的真理。
华为效应在问界新M7销量激增过程中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打破年龄层。新车上市后,不少人都认为理想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,但调查显示油车才是这次冲击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车型。而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,消费者仍是相对年轻的用户,而真正有能力消费的那些人,却是年纪在35岁以上的油车车主,但这部分用户对新能源通常保持怀疑甚至不看好的态度。
这对其他新势力品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问题,但对于华为来说却是一次契机,35岁以上人群的新能源市场就是一片尚未开发完全的蓝海。华为的出圈,以及其自身的特殊属性,让这部分用户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对同价位车型「降维打击」的产品力,并且推动其去尝试了解,最后促成下单。
问界新M7上市后,理想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销量暴跌,原因也正是如此。问界新M7开发了全新的客户群,才能在已经足够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创造销量神话。
总结
华为效应在一些产品中,确实客观存在,比如之前的华为手机,即使只是4G,用户也乐于买单。但这一切的前提是,华为手机本身就已经足够优秀,且4G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太多困扰,产品力并不落后。
但要上升到20万元乃至30万元,估计不会有多少人头脑一热就大力支持本身就实力不足的产品。问界新M7的成功,确实有华为效应的推波助澜,但不能因此抹杀其在产品层面做出的改进,产品力永远是第一奥义。
最新资讯
热门视频